研究发现一常用药增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医药网9月9日讯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参考消息》7日刊登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有关的常用药》。摘要如下:
这项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日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医学杂志《神经学》周刊网站上。
目前,抗胆碱能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大大小小数十种疾病。其中一些抗胆碱能药物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而另一些可以通过药店柜台直接购买。它们通过阻止乙酰胆碱——对记忆功能至关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或化学信使——与特定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其影响结果是抑制副交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与各种无意识的肌肉活动有关,比如胃肠道和肺部的肌肉活动,以及流涎、消化和小便等人体生理功能。
研究人员称,认知正常的研究对象在测量指标位于基线时,至少服用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并被跟踪达10年后,相较于没有服用此类药物的研究对象,出现轻度认知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7%。轻度认知损伤通常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前兆。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副教授莉萨·德拉诺-伍德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在认知问题出现之前,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可能对预防未来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受负面影响很重要,尤其是对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较大的人而言。”
688名平均年龄为74岁的成年人参与了此项研究,并按性别平均分组。研究开始时,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出现认知或记忆问题,并报告了自己是否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其中服用者占三分之一,平均每人服用4.7种抗胆碱能药物。研究对象接受了长达10年的年度综合认知测试。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相关报道
-
- 中国专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2020-08-14)
- 每三秒就多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警惕认知功能下降(2020-08-07)
- 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具“异质性”(2020-01-20)
- 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具“异质性”(2020-01-19)
- 新研究发现中国家族性 阿尔茨海默病遗传规律(2020-01-15)
- 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可能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2020-01-14)
- 中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正式上市(2019-12-30)
- 牙周炎竟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2019-12-04)
- 新药上市,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峰回路转?(2019-11-07)
- 国产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拟年底上市(2019-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