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订阅][投稿]
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行业动态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之基

news.PharmNet.com.cn 2022-06-24 中国医药报 字号:放大 正常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人才学历实现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全覆盖。
 
  但是,真正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实现中医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仍然很少。那么,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未来应该如何培养更多的中医药拔尖人才?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2020年12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2021年8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除了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外,2020年以来,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有不少对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做出了具体规定。如河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支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壮瑶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壮瑶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四川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名医传承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
 
  早在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试点“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北京、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中医药大学纷纷开始探索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其中长学制是各校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思路、细化培养过程、把握终点掌控”为原则,完善具有中医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特色的分层次、分类别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落实基于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的长学制融通培养方案。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实验班招生,率先开启中医学专业九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开设中医学(本博连读九年制)和中医学(本硕连读“5+3”一体化)两个项目,培养拔尖中医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起新增设中医学(九年制),实行“九年分阶段,本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中医药大学从2020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致力打造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传承水平皆强的拔尖人才群体。
 
  培养面临困境
 
  尽管现有政策大力鼓励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实践中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难题。
 
  第一,对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定位不清。目前,虽然各中医药院校都在积极改革,通过设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等手段,探索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中医药拔尖人才,目前尚无明确定义。从现有政策文件来看,中央层面总体上强调的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但在地方层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层次的多学科交叉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仅仅从横向定位出了中医药拔尖人才的特征,即通晓多元学科知识,而非仅仅精通中医药知识,但忽略了从纵向上定位中医药拔尖人才,即忽略了对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解。
 
  第二,高等教育阶段的长学制或事与愿违。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长学制是各中医药院校共同的路径,旨在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但是,应理性看待长学制的作用。中医药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学、道学、易经、阴阳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具有扎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学通、学精中医药。然而,从招生类型来看,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招收的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有的短时间内较难接受中医药思想。加之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还面临人际关系、就业等问题,很难真正利用在校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高等教育阶段的长学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对医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纵观目前医学院校的招生、考试和教学环节,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统招,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大多注重中医药专业知识的教授、考核,而忽略对医德的考查。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中医药的信念不够坚定,对日后的执业和所肩负的使命缺乏更高层次的认知,客观上影响了中医药人才整体培养质量。
 
  第四,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不到位。在现代院校教育的背景下,中医教育西化现象严重。学校对中医药经典的课时安排相对不足,中西医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主次。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中医思维西化、弱化和僵化。受西医病名及辅助检查的影响,学生初入临床时,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病症,往往很难做到系统运用中医思维综合分析和判断,出现“中药西用”等问题。
 
  遵循独特规律
 
  《意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指引,结合中医药拔尖人才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其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明确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定位。现在虽然强调要中西医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首先,中医药拔尖人才一定是中医药人才,即始终保持中医药特色的人才,而不是以西医为主的人才,更不是以其他学科背景为主、兼顾中医药知识的人才。
 
  其次,中医药拔尖人才是少而精的人才。希望批量化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是不现实的,人人皆拔尖则意味着没有拔尖。
 
  再次,中医药拔尖人才是立足人本身的人才。只会以客观指标为标准,运用仪器设备、中西药物治疗患者的疾病,而不关注患者体验的中医不是中医药拔尖人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拔尖人才不可以运用仪器设备和中西药物,关键是看中医临床实践的出发点。此外,人才一定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不遵纪守法、蔑视生命伦理的人,无论知识技能多么超群,也不可谓之为人才。
 
  二是增强中医药拔尖人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娃娃抓起。建议将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让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学生从小就带有中医药的底色。即使无意从事中医药事业,也能从小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加大中小学教育中的中医药文化比重。近年来,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中医药课程,学生们得以初步了解中医药知识、接触中医药文化。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以探索将《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原文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此外,各类中医药院校可以开门办学,让专业老师走进中小学校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为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推广中医高中预科班培养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教育前移至高中阶段。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签订合作开设中医高中预科班协议,学校从北京宏志中学选拔部分高中新生进入该实验班,学生完成全部课程,颁发结业证书,并经推荐,通过与学校联合进行的面试后,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测试。此种培养模式将较为专业的中医教育关口前移,对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大有裨益。
 
  三是分类培养个性化中医药拔尖人才。扁鹊三兄弟中,大哥擅长预防疾病,二哥擅长治疗小病,而扁鹊擅长治疗大病重病,他们的水平并无上下之别,都是各自领域的中医药拔尖人才。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分类培养覆盖全生命周期、贯穿中医药事业全领域的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拔尖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做法可资借鉴,即探索“一人一策”学习模式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学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此外,还要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探寻多学科并包、中西医贯通、国际化视野兼具的人才培养路径。在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中医药思维为本,中医药思维是道,其他学科知识是术,中医药拔尖人才一定要以道驭术,不可本末倒置。
 
  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事关中医药长久传承创新发展的系统工程。应深刻把握中医药的特色和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独特规律,积极探索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从而助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返回医药资讯首页

食药法规APP

中医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