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订阅][投稿]
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院报道

核酸检测常态化考验我国医废处置能力

news.PharmNet.com.cn 2022-07-08 法治日报 字号:放大 正常
  目前各地医废核准常规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5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8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3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也都超过产生量。
 
  核酸检测进入常态化,不时卷土重来的疫情,及其所伴随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等,都使得诸如棉签、拭子杆、“大白”服、包装袋等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废)的处置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近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从近期调度情况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医废处置情况平稳有序,近3个月以来,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医废处置设施日均负荷率均低于90%,其中97%的地区低于80%,66%的地区低于50%。所有医废均得到妥善处置,涉疫医废日产日清。
 
  每100万人约产生5吨核酸检测废物
 
  7月4日下午6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处核酸检测采样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清理消杀工作也随之开启。“大白”服、棉签、拭子棒、包装袋等都是消杀的对象,在经过几轮消杀后方能装进垃圾箱中。“基本上,每收一次核酸采样的样本,就会带走一次垃圾。”某核酸检测机构工作人员说。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处核酸检测采样点,记者观察到,是由街道环境办工作人员前来收集核酸检测相关垃圾的。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将垃圾送到密闭式车辆上。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垃圾会被运送到街道设立的集中垃圾点,路线是闭环管理,随后会有拥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前来回收处理。
 
  “这不是一般垃圾,处置要求很高,要做到‘日产日清’,不能堆积,不能污染环境,不能在处置中和任何其他垃圾有交叉。”这位工作人员说。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业内专家印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核酸检测采样点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要求是当日清运。”核酸检测机构产生的废弃物在有暂存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暂存,但是不超过两天。超过暂存量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快速有效措施,与收运单位进行积极协调,保证及时转运处理。
 
  据王贵强介绍,核酸检测包括采样、送检、检测以及报告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环节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医疗废弃物,所以这些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处理不当可能有潜在导致传播的风险。《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高工蒋文博透露,他们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仙桃、丹东、十堰等大、中、小型不同规模城市典型核酸检测机构的核酸检测废物产生系数进行调研,发现每100万人约产生5吨核酸检测废物。
 
  据介绍,不同类型采样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一般采取不同的收集处置方式。固定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由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便民及流动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由核酸检测机构集中收集或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方式收集后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当突发疫情等原因导致医疗废物产生量突然增多而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能力不足时,对核酸检测废物可按照有关规定,分类分流至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应急处置设施进行处置。
 
  应对疫情医废处置规范密集印发
 
  疫情中,医疗废物不止存在于核酸检测过程。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说,新冠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在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场所进行治疗、隔离观察、诊断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医废具有高度感染性,要采取比普通医废更严格的管理措施。
 
  另外,医疗机构外需严格管理的场所(如封管控社区、隔离酒店等)中核酸检测阳性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等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等参照医废管理。
 
  疫情虽突然而来,但对于医废处置来说,我们早有制度安排。
 
  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03年,我国就颁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不过,由于彼时医疗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小,医废处置问题长期以来并未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后来,随着我国每年就诊人次逐年提升,医废产生量也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注射器等医疗废物被制成儿童玩具后,生态环境部对此行为予以强烈谴责。正是在生态环境部的这次表态中,更多的人认识到医废就是危险废物,它是不允许加工利用,不允许回收,要妥善安全处理处置的。
 
  生态环境部还表示,将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倒卖、倾倒和处置等违法行为,落实医疗废物的申报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并将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范畴。
 
  2020年初,抗“疫”阻击战打响。1月20日,生态环境部组建了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抗“疫”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为了让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医疗废物得到及时、高效、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部于同年1月21日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是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发布的第一则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医废处置的文件。
 
  《通知》要求,各地医废处置单位优先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医废,切实做好医废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随后,生态环境部又于同年1月28日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规范了新冠疫情医废应急处置的管理与技术要求。
 
  毫无疑问,在一系列规范的指引下,我国的医废处置在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大考”时,可以做到有底气、有能力、有成效。
 
  2021年全国累计处置医废140万吨
 
  据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21年,全国共产生医废140万吨(其中涉疫医废20.1万吨),比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18.6%、11.1%。
 
  随着医废的大幅增长,我国医废处置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以当时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从2020年1月20日至2月24日,武汉市医废处置能力达到262.8吨/天、湖北省处置能力达到648.6吨/天、全国处置能力达到5830.8吨/天。而仅在2020年2月24日当天,全国收集医废总计2719.1吨,累计处置医废98508.1吨。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据上述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540个医废集中处置单位,集中处置能力达215万吨/年,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39%。
 
  “总体上,目前各地医废核准常规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5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8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3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也都超过产生量;通过延长设施工作时间及启用备用设施等方式,提升后的各地医废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9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9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2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均在其产生量的1.2倍以上。”这位负责人说。
 
  此外,各地还储备了充足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备用设施,以及危废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等协同应急处置设施),可随时启用以保障应急处置。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现有医废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物在内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就在2021年,全国累计处置医废140万吨,其中集中处置医废120.9万吨,应急处置19.1万吨,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约为56%,产生的医废全部妥善处置,涉疫医废做到日产日清;医废应急处置量占总处置量的比例为14%。数据对比显示,常规集中处置是医废处置的主要方式,协同应急处置方式对疫情期间的废物处置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关注全国医疗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核酸检测废物的分类管理和收运处置,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废物的环境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环境安全。”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说。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返回医药资讯首页

食药法规APP

中医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