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山东走出“齐鲁路径”
九月初的山东,暑热未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一楼中草药窗口处,摆放着一杯杯酸梅饮。“它适合暑气伤津、胃纳不佳的群体,患者和家属就诊时可以顺便来品尝。”药剂科主任刘华强介绍说,作为山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培育单位,医院根据二十四节气推出不同配方的免费中药代茶饮,满足了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2021年12月,山东省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首批建设省份。一年多来,山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访济南、青岛和临沂三地,调研山东省中医药综合改革的相关情况。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各地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等在古籍保护和现代化应用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我们会对包括了海外回归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注释和数字化研究,不断丰富文献资源,推进中医药典籍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介绍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不仅国内保存的中医药典籍得到系统调研、保护条件提升和整理出版,大量散落在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的珍贵中医药典籍也得以“回家”。
1979年,王振国进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就读。1991年,他作为最早的中医文献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中医文献研究所。40多年来,他见证了我国中医药古籍事业的发展变化。2010至2018年,由他牵头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校注了416种中医药古籍,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专门人才。
“和临床研究相比,‘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相对缺乏。”王振国说,“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我们致力于打造从‘案头’到‘田头’或‘床头’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以古籍研究为基础,穷源溯流,挖掘精华,再选择重要的发现进行现代化研究或临床实践,最后推广应用。我们也将这种思考与实践融入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长李可建介绍说,学校创建了“经典——思维内化”传承特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自2017年起,我们以‘根于经典、学有所宗、习在临证、贵在术精’的思想为指导,相继开设了中医扁鹊班、中药凤梧班、针药结合仓公班、中医骨伤华佗班等中医传承教改实验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让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间中医日间病房内,中医理疗科副主任徐成振正在为74岁的卞阿姨进行针刺治疗。“我存在胃痛和失眠焦虑的情况,之前尝试过别的疗法,但起色不大,来这里做了三次治疗,身体舒服了很多。”卞阿姨说。
徐成振介绍说,2022年起,青岛市遴选了胃脘痛、骨痹、胆胀和便秘等19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范围,实行统筹金限额结算,无起付线,限额结算标准为3000元。“患者在当日治疗结束后可以回家休养,职工和居民参保人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5%和65%。这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负担,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在“家门口”享受方便、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是很多群众的期待。
在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房,医务人员正在煎制中药汤剂。“我们还和智慧中药房进行合作,建设了取药的智慧通道,提供调剂、煎煮、配送等服务,解决了群众的煎药难题,满足部分患者上门送汤药的需求,又节省了时间。”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心国说。
据了解,山东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实现中药代煎配送到家全覆盖,全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48个,为患者提供中药以及膏方的调剂等一站式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中医类医师数平均分别达到4.52人、3.42人,确保基层“有馆、有人、有服务”。到2024年底,山东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中医日间病房服务。
杏林文化进万家
在临沂市临沭县中医药医共体,中医药文化馆是群众进入的必经之处。馆内共有三间展室,展示了中药材标本、中医诊疗器具、古籍等,群众取药的同时可在耳濡目染中熟悉中医药知识。
曹庄镇朱村卫生健康服务中心门口的宣传架上,放着五颜六色的健康教育处方。腰痛、胫腓骨骨折、“三高”……这些处方是来自临沭县中医医院、针对多种常见疾病的中医健康指导,吸引了许多人驻足阅读。
临沭县中医医院院长李承功表示,2020年,临沭县中医医院牵头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15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临沭县中医药医共体,整合全县中医药资源,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在医共体建设了大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向群众普及中医文化、中医药健康理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引导群众走近中医、了解中医。”
医院和社区之外,中医药文化也进入校园。临沭县光明路小学,教学楼走廊里张贴着孩子们画的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书法教室里,学生拿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土元、杜仲等中药材名称;陶艺教室内,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将泥巴捏成盛放中药的陶罐;百草园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识药材,摸药草,闻药香。
教师孙晓东介绍说,光明路小学是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我们建设了中医药启蒙室、百草园以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同时,也在美术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医药元素,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综合文化中心等阵地建设作用,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打造覆盖系统内外、便民利民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群。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