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订阅][投稿]
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健康专题

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深入对比来了!

news.PharmNet.com.cn 2024-07-08 医药网 字号:放大 正常

  假如人的血管是一根塑料水管,那粥样斑块就像是水管内壁上堆积的杂质,使得水流,也就是血液不能顺畅流通,从而影响器官的正常供血,带来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还容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2]]。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来说,降压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降压药有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那么,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哪种更适合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使用呢?

 

 

  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后者降压控压更平稳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如遇血压突然波动,很容易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引起急性心梗或脑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因此,降压控压要尤为注重平稳性。

 

  以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例,两者同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降压原理和适应症相似。

 

  二者都是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L型钙通道,将钙离子隔离在细胞外,从而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因此,它们都可以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4]][[5]]。

 

  而相较于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改革剂型来实现药物治疗的平稳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从“根源”入手,通过同时阻断L型和N型钙通道,让钙离子地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更为缓慢[[6]][[7]],如此一来,血压下降的速度将会更加平缓。一般来说,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后片,血压会在4-8小时内逐渐下降,不激活交感神经生理反射,从而不易引起头疼、心跳过速等不良反应。同时,它还能有效改善动脉弹性,减少血压波动,保持血压长期平稳。实验数据也证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8]]。从长远来看,坚持使用可将血压波动长期稳定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继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

 

  综合来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降压控压双平稳的表现上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来说,它可有效减少因降压速度过快、血压波动过大而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

 

 

  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后者控压更长效持久

 

  除了平稳达标之外,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要想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长效持久保持血压波动稳定同样重要。因此,要优先选择长效制剂的降压药[[9]]。

 

  二者对比来看,硝苯地平控释片为第二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24小时[[10]]。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30~50小时,每天只需要服用1片,就可以给予血压长达30小时以上的超长保护。而得益于超长药效,不会留下空窗期,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更小。

 

  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长效持久管理血压上要优于硝苯地平[[11]]。

 

  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后者安全性更高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显著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2]],而且实际用药也更安全。

 

  相较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引发头晕、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小,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脚踝水肿,一般不需干预即可减轻。且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拥有丰富的临床安全数据以及全面的医学循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广受国内外权威和患者认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3],长期服用也更安全。

 

 

  通过详细深入的对比,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哪个好的答案显而易见。无论是从平稳性、长效持久性来看,还是从安全性方面来看,苯磺酸氨氯地平都更适合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使用,它能够更为平稳、长效持久且安全地帮助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进行血压管理。值得一提的是,降压控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调整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1]] 戴晓明,曹清.揭开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秘面纱[J].食品与健康,2023,35(11):62-63.

  [[2]] 刘溯,杨宇红.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021):85-86.

  [[3]] 薛琴,XUEQin.血压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海军医学杂志, 2009, 30(2):4.

  [[4]] 络活喜说明书2023年6月23日版.

  [[5]] 拜新同说明书2014年5月18日版.

  [[6]] Furukawa T,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97;121(6)1136-40.

  [[7]] Take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2003;25525-535.

  [[8]] Qi-Fang,Huang,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21:648-657.

  [[9]]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3):169-175.

  [[10]]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等.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28-126.

  [[11]]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12]] Pitt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2:1503-10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返回医药资讯首页

食药法规APP

中医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