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中医药“生活化”:聚焦健康需求 不可夸大功效
谈及中医药“生活化”现象,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苗青21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药“生活化”的关键在于聚焦民众的健康需求。他也提示,中医药“生活化”的概念不能被泛化,要找到其适用人群,不可夸大功效。
当天,第十五届膏方养生文化节启动仪式在西苑医院举行。据了解,膏方是中医药养生滋补的佳品。今天的膏方制剂将传统疗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其小巧便携的包装以及为患者打造的“私人订制”膏方模式等,也在不断适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需要。
药浴药皂、自制香囊、养生餐饮、打八段锦……中医药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占比正不断增加,影响甚至改变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有业内人士将此现象称为中医药的“生活化”。
“中医中药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深入到生活中。”苗青表示,中医药的产生根植于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等学说,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眼下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中,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要聚焦民众的健康需求,解决健康问题。
当前,中国的疾病防治理念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一方面,出于对健康的追求,民众对中医药的关注日益上升;另一方面,与中医药相关的诊疗模式、健康产品等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苗青表示,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本就与民众的健康需求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疾病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疾病增加,儿童过敏性疾病增多,久坐、使用屏幕等生活工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等。
“新的健康问题出现了,怎么解决?在中医药领域,我们提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苗青说,要在中医药传统典籍中发掘智慧并更新其使用方法,不仅是药物和治疗方式,还要与现代医学、新兴技术相结合,比如用手机小程序进行患者随访等,助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的“生活化”也在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药食同源、顺时而食、治未病等理念。苗青认为,形式的创新与文化的传承可以相互促进。中医药“生活化”理念的出现,首先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是当代中国人对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这位专家也提示,中医药“生活化”并不是让人们天天吃中药,“生活化”的概念不能被泛化;同时也要提高其“精准化”,围绕具体的健康问题,找到中医药“生活化”的适用人群,不可夸大其功效。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相关报道
-
- 上海广建“中医巡诊站点” 让中医药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得(2024-10-21)
- 江西都昌:乡镇中医馆全覆盖 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2024-1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剪切波组织定量超声诊断仪第二次招标公告(2024-10-18)
- 樟树“药交会” 开幕 《中医药—栀子》国际标准公布实施(2024-10-17)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骨动力系统(二次)招标公告(2024-10-15)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数字化X射线摄影设备等招标公告(2024-10-12)
- 北京: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10-11)
-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低速冷冻离心机项目公开招标公告(2024-09-23)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红光治疗仪等设备(二次)磋商公告(2024-09-23)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中医药干预衰老专家共识》(2024-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