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如何养生防病?国家卫生健康委给出指引
↵
白露时节已至,昼夜温差增大,如何科学养生、预防疾病?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权威专家给出指引。
防“秋燥”,喝水有讲究
针对“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观点,杨涛指出,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中医所说的“津液”并不单指水,还包含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如何防“秋燥”?专家表示,喝水是基础,应遵循“少量、多次、喝温水”的原则,水温保持在35至40摄氏度为宜,每次不超过200ml,一般间隔1至2小时,但也不能盲目按固定频率饮水,要考虑运动量、气候或疾病状态,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在中医调理方面,按揉中府穴可疏通肺经,缓解咽干、咳嗽;按揉照海穴可滋阴润燥、改善口干。
进补宜“润燥为先”,不同体质方法各异
老话讲“秋天不补,冬天吃苦”,白露时节是否适合进补?
杨涛表示,此时可逐步开始进补,建议遵循“润燥为先、补而不腻、循序渐进、辨证施补”的原则,优先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瘦肉、鲫鱼等,避免盲目大补加重秋燥或脾胃负担。不同人群调理方法需结合体质区分:
中下焦虚寒的人群,一般表现为怕冷、手脚凉、易腹泻,进补需温阳散寒,兼顾润燥。推荐生姜红枣茶、当归牛肉汤等,同时注意少吃寒凉水果,减少对脾胃刺激。
痰湿体质的人群,一般表现为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容易肥胖、舌苔厚腻,进补前需先“清湿”,在祛湿化痰的同时要兼顾健脾。推荐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日常生活中需忌甜腻、油腻的食物。
阴虚体质的人群,多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等,进补需滋阴润燥,兼顾清热。推荐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忌辛辣、油炸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弱,进补需“少量多次”,可将食材炖烂,避免过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流感非“小毛病”,诺如病毒需警惕
白露节气气温变化明显,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易发。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官旭华表示,一些人认为“流感是小毛病,不用太在意”,或“只有出现发热才是得了流感,不发热就不是”等,这些都是误区。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症状重,患者常出现高热、咳嗽、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官旭华说,部分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咳嗽、乏力等,更易被忽视和漏诊,但其传染性和潜在风险同样存在。
如何预防流感?专家表示,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流感预防的重点人群,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此外,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节,少去人群聚集场所,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早就医。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